擘畫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未來

2021-06-02 1988

——2021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高峰論壇發言摘登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李燦

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宋寶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常紀文

上?;瘜W工業區管委會副主任、一級巡視員 余亮茹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辦公室大項目辦主任 曹明華

重慶市長壽區政府黨組成員、國家級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 冉洪

興發集團副總經理 劉暢

安徽華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總工程師 熊金華

農藥綠色化可從根本上實現“減施增效”

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宋寶安

宋寶安在論壇上作了以《長江經濟帶農藥產業的綠色發展》為題的報告,為農藥產業在沿江布局的情況下,如何走向綠色發展、風險可控,最終實現高質量發展轉型提出了思考與建議。

農藥既是為人們守護作物生長和糧食安全的重要幫手,亦是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風險因子,如何才能趨利避害,將風險降到最低,農藥的科學合理使用就成為了關鍵。

綠色農業,亟待加快我國現有化學農藥替代,傳統農藥不能滿足農業生態文明的要求。農藥綠色化,是根本上實現農藥“減施增效”的有效途徑,綠色農藥的原始創新,是解決我國傳統農藥存在的問題關鍵,對我國農藥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我國的農藥綠色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農藥綠色發展政策和標準體系,我國已經成為具有自主創新農藥能力的國家。

我國綠色農藥的短板及“卡脖子”技術主要體現在綠色農藥創制、農藥精準化利用和生物農藥合成生物學技術。未來五到十年,綠色農藥創新發展的目標是:針對綠色農藥創新的特殊性、復雜性和系統交叉性,全面深入與基礎生物學相關學科的交叉,提升綠色農藥創新研究水平,推動農藥產業發展。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萬龍云 整理

太陽燃料應用助碳達峰與碳中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李燦

李燦在論壇上作了題為《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碳達峰與碳中和戰略路徑》的專題報告,分享了化工行業在碳達峰碳中和面臨的挑戰和解決方案,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路見解。

雙碳目標,任務艱巨而緊迫,戰略路徑在哪里成為關系我國能源安全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出路。太陽能是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根源,如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等,照到地球表面1小時的太陽能可滿足一年的全球能源需求。我國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完全可以滿足我國能源需求。這一資源優勢尚沒有認識到,同時也急需發展先進、低成本的轉化技術。

太陽燃料合成是指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光解水或電解水)制備綠氫,將二氧化碳加氫轉化制甲醇等液體燃料,把可再生能源存儲在液體燃料中,也稱為“液體陽光”。這將是未來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根本途徑之一。

全球首套直接液態太陽燃料規?;铣?,于2020年1月在蘭州試車成功,太陽燃料合成已經實現了從實驗室研究成果走向工業化示范。

宜昌在這方面大有可為,可以利用水電優勢,通過水電制氫及液態陽光甲醇等項目實施,帶動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發展,為沿岸城市及工業區綠色賦能,促進長江經濟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萬龍云 整理

加快建立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常紀文

常紀文以《關于長江保護法的有關分析》為主題,介紹了沿江化工企業如何執行長江保護法的要點,并提出了多重建議。

長江保護法的制定和實施開創了我國生態文明法治新局面,而且對全球大河流域的綠色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其影響是歷史性和世界性的。

過去幾十年來,長江水系、岸系、規劃、產業布局、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問題,都急需一部專門的法律來解決。雖然之前有多部涉及水體保護的法律,但針對性和特定性不夠,效果不明顯。長江保護法的立法指導思想就是把生態修復擺在壓倒性位置,走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長江保護法所稱長江流域,是指長江干流、支流和湖泊形成的集水區域。立法的目的是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促進資源合理高效利用中保障生態安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法律適用對象具有特定性。協調機制是長江流域保護、治理的靈魂,沒有協調機制,就沒有長江流域的規則和秩序,就可能出現政出多門、各自為政的局面。長江保護法清晰地界定了這種協調機制與監管體制,利于監管體制順暢、高效地運轉。

“十四五”時期,我國需要鞏固和推廣長江保護法的制定和實施經驗,建立普適性與針對性相結合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

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萬龍云 整理

書寫化工區高質量發展的“上海答卷”

上?;瘜W工業區管委會副主任、一級巡視員 余亮茹

上?;瘜W工業區是我國第一個以開發區機制和模式建設的大型石油化工產業基地,經過20年發展,現已成為全國集聚國際知名跨國化企最多、循環經濟水平最先進、產業能級最高端、安全環保管理最嚴格的國家級石油化工專業經開區?!笆濉逼陂g,化工園工業總產值從2015年的809億元提高至1223億元,年均增速8.6%,實現產值6000億元。

建設新材料科創中心。2018年啟動上海國際化工新材料創新中心建設,朗盛、彤程、畢克助劑等一批研發中心、實驗室相繼落戶。上海電子化學品專區也于去年12月3日正式揭牌。

打造綠色產業集群。以年均不到3.8億元人民幣的發展資金投入,吸引項目投資總額超2000億元人民幣,達到年均招商引資總額大于100億元人民幣的水平。先后實施兩輪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投資完成109項整治任務?!笆濉币詠?,區域環境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濃度從2015年的13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目前的53微克/立方米,超過歐美石化基地水平。制定《產業綠色發展專項扶持實施辦法》,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

“十四五”期間,上?;瘜W工業區將圍繞“支撐城市發展,拓展智能制造,堅持綠色循環,帶動輻射周邊,滿足社會需求”思路,在國內大循環中發揮好支撐作用,在國內國際循環中扮演好橋梁紐帶。

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王瑩 整理

致力打造新材料產業高地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辦公室大項目辦主任 曹明華

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是成立于2001年的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2019年被評為全國首批綠色化工園區。

聚力產業轉型,提升發展能級。圍繞石化、碳一兩大主導產業鏈,重點構建環氧產業、醋酸產業、生命科學、高端專用化學品和高分子材料等五大價值鏈,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調輕調優,促進產業鏈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

建立綠色綜合評價體系,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建立廢水在線監控、超標采樣、閥門關閉、總量控制等聯防聯控體系。安裝廢氣在線監控設備436套,實現排氣筒在線監測全覆蓋。建立廢氣特征因子指紋庫,實現廢氣精細化治理、大氣精準化管理。園區危廢處置能力達到近11萬噸,綜合利用能力達到16萬噸,基本實現了危險廢物不出園區、自行處置。

率先試點實施“專家+安監”創新模式,推進安全管家服務,開展安全現狀評估。投資約1.5億元建設了服務范圍主要覆蓋江蘇、安徽兩省的國家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南京基地,配備各類應急救援車輛70輛。成立了一支以?;诽幹脼橹行?,針對泄漏、工藝生產設備故障事故的專業技能救援隊伍。

“十四五”時期,園區將嚴格貫徹落實長江大保護要求,積極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對標國際一流,致力打造“特色鮮明、產品高端、安全綠色”的新材料產業高地。

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王瑩 整理

堅持綠色發展路徑 構建循環經濟體系

重慶市長壽區政府黨組成員、國家級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 冉洪

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綜合化工、鋼鐵冶金、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電子信息五大主導產業,入駐企業600余家。2020年,工業產值達1150億元。

堅持新發展理念不動搖。近年來,開發區拒絕高能耗、高污染項目14個,投資額70億元,調整項目布局27個。長壽區委、區政府20年堅持“三地一中心”發展目標,工業對全區GDP貢獻超過50%,稅收占比超過60%,規上工業產值占到85%。

堅持產業發展不跟風。開發區立足資源、產業、人才、技術和區位等優勢,不斷調整優化產業鏈,推進傳統產業“老樹新枝”,新興產業“插柳成蔭”,創新創業“育種蹲苗”。堅持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將產品關聯度高、原料互供性強、產業鏈延伸長、上中下游聯動的企業及項目布局在同一區域,構建從企業小循環、開發區中循環、社會大循環三個層面的循環經濟體系。

堅持產業發展不掉隊。堅持產業數字化,通過智能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脫胎換骨”,化工企業70%實現自動化生產,建成智能工廠13個。

下一步,開發區將進一步提升產業配套協作緊密度,加速產業提質升級;進一步提升五級水污染風險防范管理體系,擔當好“長江上游責任”;進一步提升企業項目安全環保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找準科技創新體系的拐點,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王瑩 整理

發展本質清潔新體質新業態

興發集團副總經理 劉暢

作為全國最大的精細磷化工企業,興發集團始終牢記習總書記殷殷囑托,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等五大關系,用好長江經濟帶發展“辯證法”,全面推動“關停、轉型、搬遷、治污、復綠”五大工程,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升級。

生態優先,壯士斷腕呵護一江清水。興發集團堅持企業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通過“源頭清理,推陳出新;末端控死,變廢為寶;過程凈化,集成循環”三項措施,系統推進綠色轉型發展,打造本質清潔新體質新業態。

創新驅動,綠色轉型躍向價值高端。近三年,累計投資51.5億元,大力開發微電子、有機硅新材料等高端產業技術,推動化工產業向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方向轉變。依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先后開發食品級、醫藥級等各類產品15個系列591種,主導和參與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等各類標準65個,形成了“資源能源為基礎、精細化工為主導、關聯產業相配套”的良好發展格局。

下一步,興發集團將圍繞“建設世界一流的精細化工企業”總體目標,堅定綠色發展不動搖,強化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重點建設宜昌、宜都、內蒙古烏海三大園區,突出培育微電子新材料、有機硅新材料等五大骨干產業,力爭進入中國企業500強前400位。

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何冠英 整理

打造安全綠色農化標桿企業

安徽華星化工有限公司董事、總工程師 熊金華

安徽華星化工有限公司創建于1984年,是集基礎化工和精細化工產品研發、生產、銷售、貿易于一體的農化行業高新技術企業,2020中國農藥行業綜合實力排名第15位。

聚焦長江大保護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華星化工有限公司總體戰略調整為:去瓶頸,打贏環保治理“殲滅戰”;補短板,打贏轉型升級“攻堅戰”;謀發展,打贏二次創業“持久戰”。

去瓶頸方面,2016 年底,華星化工有限公司通過 BOT 模式實施環保治理升級改造工程,實現了廢水減量化、資源化和在線檢測,廢水實現達標排放。在固廢處置方面,華星化工闖出了一條成效明顯的新路子,率先實現了副產鹽資源化利用。

在補短板方面,華星化工有限公司對環境影響大的原藥做“減法”,減產能,減比重,減排放;對制劑做“加法”,上馬綠色智能制劑包裝項目、加工項目,全自動粉劑包裝項目和膠餌劑項目,通過制劑板塊升級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實現清潔化、綠色化生產;化工做“乘法”,延伸氯堿產業鏈,實現氫氣、氯氣資源利用最大化,發展循環產業經濟,建設8萬噸/年潤滑油(脂)項目,形成新的效益增長點。

“十四五”時期,該公司將以科技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為引領,做精做細原藥、做大做優制劑、做優做強化工,把企業打造成水清廠綠產業優安全綠色農化標桿企業。

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吳鈺 整理

本版圖片由三峽日報全媒記者 黃翔 攝

亚洲 日本 欧美 中文幕,久久青视频免费播放,第五色在线观看,久久无码国摸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