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化工報
安徽華星化工有限公司地處長江之濱。遵循綠色發展、創新發展的企業戰略既是遵循國家相關產業政策,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需要,也是企業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現實需要。
近年來,華星化工按照去瓶頸、補短板、謀發展的總體戰略,打贏了環保治理殲滅戰、轉型升級攻堅戰、二次創業持續戰,企業進入了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目前,企業綜合實力位列2020中國農藥企業百強榜第15位、全國農藥出口50強,成為農藥行業龍頭企業之一。
廢水處理是華星化工首先著力解決的問題。2016年底,華星化工通過BOT模式實施環保治理升級改造工程。4年多來,該公司廢水處理裝置連續穩定運行,廢水實現達標排放。目前,華星化工擁有日處理高濃廢水700噸、稀廢水2900噸的能力,主要污染物排放標準優于國家標準。同時,公司安裝了COD、氨氮、pH、總磷、總氮5套廢水在線監測系統,并與各級環保部門聯網,24小時不間斷安排人工取樣分析,確保廢水實現達標排放。
在廢水減量化和資源化方面,華星化工通過對車間工藝的不斷研究和探索,積極對生產工藝實施升級改造,同時采取工藝廢水回用、套用等各項技術措施,降低了廢水的產生量和處理難度,實現了廢水減量化。廢水由原日排放1.1萬噸削減至日排0.36萬噸,年減排COD總量250噸。通過對車間廢水進行資源化研究,實施含甲醇和氨水等廢水的資源化回收,年回收甲醇1700多噸,回收二甲胺600多噸,回收氨水400多噸,所有回收溶劑全部回到生產中循環套用,實現了廢水的資源化。通過資源化回收,全公司高濃廢水加權COD濃度由原46500mg/L降低至23000mg/L。
廢氣治理方面,目前,華星化工VOCs治理設施運行正常,裝置運行完好率達到99%。根據月、季度第三方環境監測,各車間的VOCs治理均做到達標排放。在原藥生產過程中的廢氣治理方面,公司建有32套廢氣治理裝置,采用冷凝、炭纖維吸附、降膜吸收等措施,進行資源化回收處理,年回收甲苯、丁酮等溶劑400多噸。選用噴淋吸收、氧化、復式催化氧化等措施,對廢氣進行無害化處理。目前,整個廠區廢氣治理效果顯著,廠界基本無異味,廢氣實現達標排放。
在制劑生產過程的廢氣治理方面,華星化工采用倉頂除塵、列管式冷凝進行負壓收壓、智能反吹,將尾氣有序收集至水幕除塵器進行水洗處理,確保制劑加工、包裝生產過程的廢氣達標排放。在污水廠廢氣治理方面,公司通過對物化、一級好氧、厭氧、BAF等處理裝置的廢氣,采用催化氧化、活性炭吸附和生物除臭等措施進行治理,確保無異味散逸。
華星化工強化無組織廢氣排放管控及考核,細化VOCs物料儲存、裝卸、轉移輸送、工藝生產過程、污水處理環節等控制,強化含VOCs物料全方位、全鏈條、全環節管理,并在車間安裝固定污染源VOC自動監測在線裝置。2020年9月,華星化工實現監測數據與市生態環境局聯網,成為馬鞍山市重點廢氣污染源實現3個全覆蓋的首家單位。
據了解,2021年華星化工利用6個月時間,開展了VOCs專項治理攻堅行動,對現有VOC治理進行一次全面的專項檢查、梳理,重點對VOC廢氣治理三率(收集率、運行率和去除率)、無組織廢氣排放和氣味管控等方面進行檢查,制訂整改方案,明確責任人,目前已全部按期完成整改。
危廢:變廢為寶
危廢處置方面,華星化工農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鹽(廢鹽)屬危險廢物,年產生量約5000多噸。這些廢鹽處理難度大,對此,公司累計投入8000多萬元治理廢鹽,闖出了一條成效明顯的新路子,率先實現了副產鹽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
華星化工經多方調研,與南京工業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知名院校聯合攻關,經上千批次小試,最終確定了廢鹽精制技術方案,并對廢鹽精制方案的可行性進行技術評估。
根據廢鹽資源化處理技術方案,華星化工投資2300萬元,設計并建成了氯化鈉廢鹽精制大生產裝置投入試生產。通過沈陽化工研究院的危廢鑒別為非危廢,使精制后的工業副產鹽完成了身份的華麗轉變,變廢為寶成為現實。精制鹽經配伍后,可作為公司離子膜燒堿原材料使用,也可向外銷售,實現了廢鹽的資源化利用,有效解決行業難題。該項目現已授權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
老式燃煤鍋爐運行時間長、熱效率低、能耗高。根據相關政策規定,華星化工原有的3臺20噸/時鏈條式燃煤鍋爐于2020年底淘汰。2020年4月18日,華星化工啟動供熱系統節能環保改造項目。這一項目被視為企業和所在園區的“生命工程”,經過近7個月的緊張建設,當年11月6日,該項目點火一次成功進行投料試運行。該項目累計投資4000多萬元,采用超細煤粉作為原料,熱效率高、能耗低,環保排放指標先進,節能增效效果顯著,較傳統鏈條鍋爐年可節煤7500噸,噸煤蒸汽提高4噸,年減排二氧化硫65噸、氮氧化物87噸、顆粒物13噸。所產蒸汽除滿足企業自用外,還供園區企業使用,創收效益可觀。
在環保方面做嚴做實的基礎上,華星化工力推主業三大板塊創新發展。
原藥板塊做精做細。華星化工聘請國內高校院所知名專家、學者組建公司產學研專家團隊,重點對精減后的原藥生產裝置進行自動化、連續化改造,實現清潔化、綠色化生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公司與南京工業大學、地方政府牽頭成立政校企聯合研究院,注冊成立南京和工新材料技術研究院、馬鞍山和工新材料工程研究院,側重于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研究,推動高校優勢資源和企業產業轉型升級相融合;與中國農業大學、天津大學、湘潭大學等進行戰略合作,主攻2甲4氯自動化工業試驗,殺蟲單、殺螟丹自動化工藝優化,煙嘧磺隆生產工藝流程再造,提高產品收率和優級品率。同時,持續派駐博士后進入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工作。
制劑板塊做大做優。華星化工已建成綠色智能化草甘膦水劑、顆粒劑加工、包裝線,廣泛承攬國內外農藥制劑加工、分裝業務。公司現擁有綠色智能化草甘膦水劑及顆粒劑生產線,年可加工水劑10萬噸、顆粒劑1萬噸、助劑4800噸。制劑板塊升級改造后產能大幅提升,加工產能提高10倍,包裝產能提高5倍,實現清潔化、綠色化生產,現已與拜耳、富美實、先正達等跨國公司開展廣泛的制劑加工合作,未來將成為全球草甘膦制劑的重要加工基地,綠色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化工板塊做優做強。以公司氯堿為產業基地輻射延伸產業鏈,提升氯氣、氫氣利用效能。合作開發氯氣資源利用項目,充分消化企業自產氯氣。副產氫氣方面,拓寬氫氣外銷途徑,通過向園區企業供氣,最大限度增加企業效益。
未來,華星化工將堅持去瓶頸、補短板、謀發展的戰略不動搖,促進企業行穩致遠。公司將以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為基點,做精做細原藥,對生產裝置進行連續化、自動化升級改造,實現高質量發展;依托原藥做好制劑新產品研發,擴大對外合作,鞏固老客戶,開發新客戶,做大做優制劑;利用氫氣和氯氣資源,延伸產業鏈;與園區企業強強聯合,形成協同效益、規模效益,促進園區循環經濟發展。